首页 > 作文 > 作文题材 > 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admin 读后感 2021-11-23 08:18:00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说新语读后感 1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世说新语读后感 2

  古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世说新语》就像无数宝藏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世说新语》叙事简明,精炼生动,为小品文之典范,词汇之丰富,远远超过其他笔记小说,对后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刚开始读《世说新语》,总是囫囵吞枣着看,有些字词的意思也不是很了解。后来,作为“小书虫”的我被《世说新语》中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发仔细起来,遇到不懂的词句也会耐心的查《古汉语词典》。大部分文言文不仅有趣,而且也带着许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 3

  “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读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认同,亦对此感慨良多。

  我想到了古时方仲永早慧的故事。方仲永的父母教孩子学会了耍小聪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父母不知道自己让孩子把聪明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这是一种短见的聪明,父母无视这点,就极易会让孩子把小聪明的习惯内化为他们的人生观,这也直接导致了方仲永的悲剧命运。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凡是有大成者,皆认为耍小聪明终究会让自己栽跟头。那是因为耍小聪明的人会在成长中离大智慧愈来愈远。因为爱耍小聪明的孩子,他们会习惯性地不愿意付出、不踏实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不认真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芥川龙之介说,天才的悲剧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门捷列夫说,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德怀特说,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一句话:天才来自勤奋。

  天才未必早慧,大器多半晚成。

世说新语读后感 4

  读完了《世说新语》,我不禁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敬意,他们的品质,是常人所不可及的;他们的言行,是世人所不可表达的,是世人应歌颂赞美的。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短短的几句却足以表达千言万语,这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所在。而《世说新语》中的第二门,言语门,更是让我感受深刻,受到许多启发。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钟毓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则文言文说的是钟毓和钟会兄弟两小时候,一次正赶上睡觉,一起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已经睡醒,但暂且装作睡觉看看他们想干什么。钟毓先行礼,然后在喝酒;钟会只喝不行礼。父亲问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钟毓说:“就是用来完成礼仪的,我不敢不行礼。”而钟会则说:“偷酒本来就不合乎礼仪,所以我不用行礼。”

  看完之后,我觉得二人的回答精彩绝伦。钟毓的回答很妙,钟会的回答更妙。就是用来完成礼仪的,喝酒却不行礼,就是一种不礼的表现。不过,偷酒本身不合乎礼仪,怎还称得上上有礼或无礼呢?他们兄弟两虽然还只是小孩,可是他们说出的话却如此深奥,正是体现了他们两个的思维敏捷。短短两句话,却可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这难道不让人赞叹吗?

  可这点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古代人能说出如此有哲理的话语,而我们却不可以?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我们学的不够多。“学无止境”,学习是没有到底的境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拥有的知识量是多么的渺小。我们这短短几年的学习时间,才相当于在知识的大道上迈了一小步。“活到老,学到老”,后面学习的漫漫长路,还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去征服。

世说新语读后感 5

  我喜欢的经典国学——《世说新语》

  今年寒假老师推荐我们全班同学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听妈妈说这本书的内容是古文,我不一定能看得懂。当时感觉有点扫兴,但当我来到书店发现有漫画版的《世说新语》,一看就非常喜欢,因为我非常喜欢看漫画,这下可以好好过把瘾了。

  刚开始,我抱着看有趣的漫画的态度去看这本书,感觉挺有意思。但看后细细品味才发现,不只是漫画很有趣,更让我感觉好的是这本书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

  我最喜欢的是德行中的《顾荣施炙》。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顾荣的人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对烤肉垂涎,很想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南流,每当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这个小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赠人瑰,手有余香”这句话的含义。人生在世谁不会遇到困难呢?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都应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助人为乐。

  还有雅量中的《王荣年少睿智》这个故事也让我很喜欢。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王荣的孩子出去玩,看见路边树上结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同伴们都跑去摘,只有王荣不去。同伴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是甜的早被吃光了,这李子肯定是苦的,同伴们一尝,果然如此。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道旁苦李”这个成语的来历,更让我知道了看事物不要只看表面,要认真思考,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遇到问题要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该怎样去做。

  这本书不仅带给我无穷的乐趣,而且让我知道了今后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我喜欢《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读后感 6

  《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伶,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留下的诗篇流传了千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身为刘伶挚友的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想必拥有着世人都知晓的高尚品行和节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与刘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为西汉时期豪放不羁的代表人物,与他一同出现的往往是不行于礼,品行不端。这种性格除了表现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在了他的为人处事中。

  按照古人的习俗,亲近之人去世之后是需要进行服丧,以表达自己作为子女的孝心和悲伤,通常服丧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间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则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亲去世后,阮籍并没有按照这个规矩进行,仍然参加宴席,并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晋文王宴请众宾客时,阮籍一如往常的参与,何曾觉得这样不得体,是不孝,并告知晋文王让其罢免阮籍的官职。晋文王没有这么做,反而维护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怀念母亲吗,并不是,他只是不善于表达,没有把自己的悲伤表现出来,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写阮籍知道母亲去时候的表现,“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哀嚎一声,并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长时间,这种悲伤并不假,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无法比及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孝子行为,真的要大力推崇吗?那种悲伤可能就不会是悲伤了,只是向世人证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的悲伤远比实际的悲伤更为不耻。

  阮籍的内心是悲伤的,却也是庆幸的,他可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而不需要再母亲去世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悲伤,他无疑是豪放的,更是洒脱的。只是他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只能在后世被我们称赞,着实可悲可叹!

世说新语读后感 7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本书。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读了《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这则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的反对。王朗不解地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华歆最后答应了。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又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世人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作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现更贴近喜欢的答案。但是,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那个想抛弃那个人的真正寡情人却是王朗!关键时刻,心里只想着自己,没有责任心,太自私。而华歆,虽一开始拒绝,但一旦答应了就坚持到底,这说明他既是一个重诚信、守承诺的君子,又是一个遇事深思熟虑、稳重靠谱的人。

  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就是说,只有合理的的承诺,才有实现的可能。承诺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轻易许下承诺;而一旦做出承诺,就必须负责到底,因为承诺即意味着责任。

  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华歆一样才行,做一个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世说新语读后感 8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是适时的自嘲,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同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简傲三,讲得是钟会请众名士拜访嵇康却被无视,当他准备离去时,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是:我听到我所听到的而来,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这实际就是句车轱辘话,但在钟会这里却有了不一样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后,钟会面对嵇康率性的问话,以问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时,展现了与嵇康相同的旷达的生活态度,留下了这段佳话。

  这就是自嘲的妙处。

  自嘲要用,要会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钟会面对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会为等待生气。嵇康发问何尝不是钟会展示自己的机会?

  其次看场合、气氛等。大家都是不羁之人,钟会适时适事的侃上几句,不仅能让自己体面脱身,打破尴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达大度的胸怀,何乐不为呢?而如果不分场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能合适地运用自嘲的人绝对是一个自信的人。因为自嘲是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不羞不耻不遮掩,反而将它们放大、夸张、剖析,最后还要会引申发挥、自圆其说,所以会自嘲的人同时是一个聪明的人。抗战胜利后,张大千的好友为张大千践行,特邀梅兰芳作陪,宴会伊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他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坐末座。”众人不解其意,张解释道:“俗话说’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梅先生唱戏动口,我作画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首坐。”张大千自嘲为小人,看似自贬,却在幽默中将尊敬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张大千的谦逊和豁达的人格魅力。

  当然,我们必须清楚,自嘲不是自我辱骂,不是出自己的丑,一定要把握分寸。

  学会自嘲,巧用自嘲,不仅体现你的语言艺术,更是你豁达的人生态度。

世说新语读后感 9

  最近,继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后,我们班又读完了《世说新语》。它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

  它由36个主题作为一章的标题,分别是:德行、言语、政治……,每篇里都有数量不定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虽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却也引人深思。我读的时候,有许多故事都没读懂。故事中有许多人,他们说的很多话看的我云里雾里,可能这就是它的高深之处吧。

  书中经常会用到许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这些很多都是在《言语》篇中,其它篇也有不少,因此很容易读到这些小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在这个故事中,邓艾听到文王的问题后,邓艾有一点不满的情绪,但是很镇定,他没有直接回答,直接回答的结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变成一条摇头摆尾的狗。偏偏邓艾读过一点书。他说:“凤兮凤兮,也就只有一个凤。”这个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的化解了那份尴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世说新语读后感 10

  不好意思现在才写,是我太懒了。

  我看了一本世说新语,这本书中摘写了许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说道德,说道理的故事。不过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书一样。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宁和华韵的故事,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子,而是将金子像泥土一般,继续翻土。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丢回地上。还有一次,两人一起在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大家都去看热闹了。华韵把书丢到一边,去看热闹了。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去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韵因为一时的有趣,为了一时的富有,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觉得华韵没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宁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他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华韵从捡黄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黄金占为己有,只是怕管宁看到。我觉得我要像管宁一样,不为金钱失去良心。不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别人抓了,可他一直哀求别人不要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捉了。但孔融的两个儿子却说:“父亲难道见过打反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这两个儿子也立马被抓了。”虽然这两个孩子被抓了,但他们小小年纪懂得整体既然保全不了,那么个体也不可能独存。孔融的两个孩子虽小,但懂得这个道理,应此不做没有用的哀求,从容镇定的接受厄运。我要学这两个小孩,眼望未来,知道结果以定,就不做无谓的事了。

  邓艾口吃,总是称自己“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开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邓艾回答凤兮凤兮,本来就是一只凤。邓艾即显得子己博学多才,会用论语。又让皇帝无地自容,无话可说。婉转的挽回了自己的面子。我遇到困难时,我也要学邓艾用婉转的语言跟别人说,不会和别人大吵大闹。

  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个一个说过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浅。作文

世说新语读后感 11

  《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组织门客编纂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名人轶事的笔记小说,是反映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丰厚内涵与文化的中华经典著作。语文教科书中也编入了多篇该书中的片段,我却总没有时间阅读原书,而在这个暑假,我终于有幸捧起它一览为快。

  《世说新语》共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门,使我印象最深的则为文学篇的“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一段,讲的是一次郑玄对他的仆人做的事不称心,想要打她,此时恰有另一位仆人经过,引用《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问她为何站在泥中,而这位仆人也用《诗经》之句“薄言往槊,逢彼之怒”来解释她被拖拽于泥中的原因。且不说郑玄为何要大发雷霆,仆人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属于下层,而郑玄家的婢女却能引经据典,娴熟地用于日常问答,不得不让人佩服他家良好的文化氛围。

  同样反映出魏晋人士机智聪颖的,还有言语篇中的“钟毓钟会少有令誉”。这篇短文描写了十二三岁的.兄弟钟毓和钟会共同面见魏文帝的事。钟毓脸上流下汗珠,魏文帝问其为何有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魏文帝又问钟会,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兄弟俩随口应对,巧妙运用同义、同韵的言语回答,字句中流露出他们广博的学识,而钟毓后来担任武将,更可见他们受到的良好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不也该传承先人的良好风气,多多体会阅读带来的益处吗?

  “木犹如此,情何以堪”、“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指间在书上一页页划过,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幕幕充满智慧与风度的先哲对话,我一读再读,体会着份中华经典的无穷魅力……

世说新语读后感 12

  本想以一句“无甚意思,不读也罢”作为对这部书的评价,但细想之既然费了些气力去读,不妨多花点笔墨来谈一谈这部名气不小的《世说新语》到底讲了什么。

  《世说新语》为南朝人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小说,按内容分类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等三十六篇,共一千一百三十则小故事,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内容涵盖政治、思想、道德、文学、哲学、美学等诸多方面,简言之,这是一部记录魏晋清流名士的小小说,其中很多故事我们要么在中小学学过,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要么早有耳闻,如“阿堵物”等。

  那么,读此书的意义何在?私以为更倾向于研究魏晋历史文化的学术资料,或作为了解该时期文人精神的佐据,而名士思想非我等后人学习的榜样,至少大部分不是。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动荡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名士的很多思想和行为为避世之举,如过度饮酒、纵欲享乐、清谈、服药、隐逸等,看起来接近于道家的出世精神,其实与道家之内核远矣。名之为名士风度,实则是消极人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相悖。又其中人物太过繁琐,关系复杂,很多篇让人摸不到头脑,不知所云。

  以下择些篇目列之并简论之:

  德行第一、规箴第十、贤媛第十九:可读,包含慈、俭、谦、孝、义、礼,直接读译文即可。

  雅量第六、识鉴第七:可读译文概览。

  言语第二、品藻第九、捷悟第十一:除却抖机灵之语,便是拍马屁之言,巧言令色,鲜矣仁,鲜矣仁,诸君岂不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乎?此中名士修为已差矣,草览即可。

  政事第三、赏誉第八:机巧偏多,实义偏少,况且过时,实无趣味,不读也罢。

  文学第四、方正第五、夙惠第十二:无甚意思,不读也罢。

  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这样评价魏晋名士:“他们的人生陷入虚幻玄想,最多是一种“艺术人生”,没有“道德人生”积极向前奋斗努力的一种坚强精神”,余深以为然。

世说新语读后感 13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诣见料视财务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麓,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末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贪财,阮遥集爱好木屐,都是经常自己筹划管理。同样是一种毛病,可是还不能由此分出两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里去,看见他正在清点查看财务,客人到了,还没收拾整理完毕,剩下两只小木箱,便放在背后,侧着身子遮挡,心神无法平静。又有到阮遥集家里去的。看见他正在亲自用口吹火给木屐涂蜡,因而叹息到:“不知这一辈子会穿几双木屐!”神态安闲自在。于是两人的高下才分出来。

  读完这一则我不禁为祖少士的毛病而笑出来。钱乃是身外之物,人死了不能把钱带走,人活着也不能把钱看的太重。钱虽然是人人都渴望的得到的东西可是不能把每一块钱都看的十分重要

  那样的话将会先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团糟再把别人搞乱。这就成了得不偿失。不仅会搞乱生活而且还会有偷盗的心里总觉的不满足。这样最后还会害了自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喜欢钱可以,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我们要学会以一种视金钱如土的方式去看待金钱。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人把金钱当作一种工具去做坏事。收买人心。钱会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钱毕竟不是万能的。所以还是让我们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正确的认识金钱不能够被金钱所迷惑不能被金钱所利用。

  我们只有正确的看待金钱才不会让生活被金钱所搞乱。

世说新语读后感 14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世说新语读后感 15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如果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zwtc/duhougan/2021-11-23 081818/408201.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